我說這是「畫蛇添足」,結果釣出這麼多魚嗎?

近日來很莫名其妙的在一個討論串中,與其他人有意見上的爭執。說實在的沒有爭下去的必要,但是我還是選擇了自己的blog把我的論點給講清楚。

緣由是某個人突發異想,提出了一個「在iPhone螢幕關閉時,仍可以藉由觸控手勢的操作,來控制音樂的播放」,他還很細心的做了一個概念展示影片。我很直白的說這個功能根本是畫蛇添足,因為他提出的功能「全部」都能由線控達到;然而這樣的說詞,卻引來了某些自稱自己是「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」的撻伐。



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些自稱自己是「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」要撻伐我,因為我針對的是這個概念影片的內容進行評論,而那些人儼然是認為我在評論他們?

讓我來好好說清楚,為什麼這個概念是畫蛇添足吧!

  • 首先最重要的,就是這個操控概念「無法改變人的行為模式」,也就是「操作動線」基本上跟原來的沒什麼兩樣。概念裡的操作,也是必須從手拿到本體(iPhone/iPod touch)來做開始、並且接下來也是對螢幕進行觸控。其實也有其他網友回應「這行為跟原本的音樂操作介面差不多,只差別在一開始有沒有按home鈕、而音量調整也已經有實體按鈕」。
  • 再來第二點,算是第一點的延伸,就是這個操作概念「沒有其他優勢」。優勢有很多個面相,舉凡從「是否有新功能」、或者「是否有足夠程度的操作簡化」。單純就以「新功能」的層面來說,你導入了一個觸控手勢系統,結果做的也就只有切歌而已,這不是畫蛇添足是什麼?而原廠線控功能,除了能切割之外,還能快轉跟倒帶呢!若要我幫忙想點子的話,我會配合Apple的音樂分類系統,利用手勢來「選擇」我下一首想聽的歌的曲風,像是想要節奏強烈一些的、或者更柔和抒情之類的音樂。
  • 第三點也是操作層面的議題。今天導入一個新的操作概念,是否會「造成其他的副作用」?很明顯的,這個「關閉螢幕時仍可以用手勢操作音樂播放」的概念,是非常容易誤觸的!我在討論區中也舉了iPod touch當年的預設功能「晃動來隨機播放」來做例子,這功能在當年有非常多的使用者抱怨會誤觸發。所以回到這次的主角,若是想要減低被誤觸的機率,只能選擇更複雜的手勢,但這樣又會使操作優勢更低。手勢的設計本來就是很困難的東西,越去思考這點、越會覺得蘋果提出的多點觸控手勢真的很厲害。那這次的主角有沒有辦法使用多點觸控手勢來避免誤觸的問題呢?但從影片上看來,這次的操作概念設計情境,是單手握持、使用一指操作所設計的。
那有沒有滿足上述條件的操作概念呢?當然有啊!就是已經被使用多年的「線控裝置」啊!既可以確實的改變操作動線、也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。而隨著科技演進,現在的「線控裝置」也不一定是要有線了,其概念已經被延伸到無線遙控裝置的應用;記得SONY就有推出一個藍牙手錶,可以與手機連接,並可以從手錶的操作,來控制手機的音樂播放。雖然實際上去街上看,好像沒看到有人在用這類產品,但我這邊僅針對「概念已經被提出」做舉例。

而那些撻伐我的人、自稱自己是「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」的言詞,也是讓我哭笑不得.....
  • 在有網友反應「這個概念跟現在的操作只差在按HOME鈕(還可以防止誤觸).....」時,這些人卻回應:按實體按鍵太傷。看到這個回應我都快吐了!一邊在前面說自己使用上千上萬的耳機,現在卻捨不得按這小小的按鈕?這符合比例原則嗎?以耳罩式耳機來說,耳機上的海綿罩也是屬於消耗品、是會磨損需要換新的,那這些人難道會因為「海綿罩會磨損、太傷」就不用耳機嗎?而幾年前在iPod touch推出前,那些使用實體按鈕的播放器、或是任何裝置,全部在出生前就該拿去填海了?而當在考慮所有元件的壽命/可靠度時,如果我說「觸控面板」的壽命不見得比「實體按鈕」長,有人想過這一點嗎?
  • 那些「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」說,他們使用上千上萬的耳機、不會想轉接線控裝置。就我自己的了解,在說iPhone音質好不好以前,比較大的問題是「推力不夠」;所以若是上一些比較難推的耳機,就勢必要找耳擴來幫忙。而事實上在那個討論串,也是有人回應「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」根本不會用iPhone來聽音樂,而後又被該族群的其他人反駁。這種自己族群內戰的狀況,好像很匪夷所思、但是又理所當然。
  • 我記得許多耳機大廠,都有出iPhone/iPod touch的線控裝置。該篇討論串中,也是有族群內部的人士反應,這些線控裝置都太貴、買不起。說也奇怪,上千上萬的耳機都在買在聽在用了,會說線控裝置太貴?.....唔... 你說不是每個聽音樂的人都會買昂貴的耳機,但是根據這個討論串的人的說法,「使用上千上萬的耳機」是「重度聽音樂族群」的基本條件唷!很可笑吧!
  • 承上,舉個例子來說,難道我必須要開法拉利、才能自稱自己是通勤族嗎?當然不是!想當然而的「重度聽音樂族群」並非是一定要用上千上萬的耳機的人,多的是用原廠耳機在聽音樂的例子。今天這個族群的定義,是「行為」而非「使用設備」。如果今天看到一位人士,在逛夜市時也是要聽音樂,那或許我們就能說他是重度聽音樂使用者;但如果我們今天看到一位人士,在逛夜市時戴鐵三角W系列大耳罩聽音樂,那你會說他是什麼?
其中比較有趣的是,當我在評論這個操作概念時(我說線控就能取代這概念、而且做的更好),有人回應「看來你對音樂這領域有待加強」...... 我評論操作概念,干音樂領域什麼事?難道我得是站在國家音樂廳的指揮,才能說這操作概念「畫蛇添足」嗎?對象搞錯了吧?我學工程的、興趣是網站架設與網頁設計,我自認我有底子去討論這個「操作概念」合適與否。反過來說,那些專注於「耳朵聽東西」的人,真的有資格來跟我討論「使用者介面」的設計嗎?

更可笑的是,我很想回那些人一句:「你跟我很熟嗎?你又知道我是不是『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』了?你又知道我有沒有上千上萬的耳機?」

重申:族群的定義應該是從「行為」而來,而非設備。即使我有上千上萬的耳機也不會拿來說嘴。

最後,那些自稱自己是「重度聽音樂使用者」的護航人士,我真的很想請教一下:若是今天這概念真的實現了,你們真的會用這種方式來控制音樂播放嗎?」(笑)

*註:硬體層面的實作可能性就不討論了,因為重心在操作概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