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發現的好東西......

PS2遊戲:大神

這真的是一個蠻特別的遊戲,光是主角是一隻狗,就很有趣了 :D
重點在於整個遊戲居然用3D方式來表現日式風格的水墨場景!! 光是畫面表現就讓人值回票價!! 其中導入了「筆」的系統也是一絕,其中企劃的巧思實在讓人嘆為觀止!!

(遊戲圖片擷取自Yahoo!奇摩購物中心)
在還沒玩到遊戲之前,可以先去這遊戲的日本官方網站http://www.o-kami.jp/,也可以濃濃的體會到這個遊戲特殊的世界觀喔!!

神奇的blog:去吧!錯誤特攻隊!
http://typopedia.blogspot.com/
不小心連到的一個blog,這是由一群人共筆編寫出來的blog......
有啥好共筆的呢?這個就要大家自己去看才知道了 ??
警告:請勿吃飯時瀏覽。

蘋果的喇叭

APPLE在跌破大家眼鏡的情況下,推出了這款 iPod Hi-Fi

圖片取自APPLE官方網站
因為我對這個產品相當有興趣,所以都持續在注意網路上相關的試用報告;比較討人厭的是,APPLE一向都把產品做的太有質感了,搞的很多評論的焦點都模糊掉了。最近終於看到著重於聲音的評論:
iPOD Hi-Fi 測試報告(一)
iPOD Hi-Fi 測試報告(二)

對於聲音的結論,他寫到:
到底iPOD Hi-Fi適合什麼樣的人使用與購買呢?我想具備有較大的聆聽空間,或是想把它帶出家門再外面大聲播放音樂的朋友應該都是iPOD Hi-Fi所鎖定的消費族群。那什麼樣的人不適合購買iPOD Hi-Fi呢?想把它擺到電腦桌前做電腦音效喇叭輸出,或是近距離小音量聆聽的朋友都不適合使用iPOD Hi-Fi。因為根據實測iPOD Hi-Fi最適合的聆聽距離大概至少要有兩米以上,如果不能保持這樣的距離,可能無法聽到正確的左右聲道分離度。不能大聲播放也會影響到iPOD Hi-Fi的輸出動態與細節。

看完之後挺傷心的,因為即使我有足夠的空間擺設iPod Hi-Fi,但是我對於喇叭的使用習慣,絕對不會把他大聲撥放,也就是說我並不適合使用iPod Hi-Fi.........
唉~~~~

Quicktime7跟x264的小比較(之二)

上次貼了那麼多圖,好像反而很難比較的樣子.....
所以這一次還是乖乖的,先把圖都剪貼拼起來了.....

抖動測試:
這個畫面是一段左右小幅度震動的場景。

從結果來看,XviD似乎很不擅長應付這種情況,即使流量拉到了1672kbps,仍然有明顯的色塊。而QuickTime7的表現也不是很好,仍然沒辦法保留多少細節,只不過在不同流量做比較的時候,QuickTime7的劣化修補方式,讓各流量〝看起來〞給人的感覺相當相似,也就是說,若是一段影片中突然出現了難以處理的場景時,QuickTime7似乎可以給人比較平順的感覺,而不是像XviD那樣「突然劣化」的樣子。而x264仍然是表現最好的。

固定區域測試:
這是指整段影片中,不會做相對移動、而一直固定在畫面上

沒記錯的話,H2.64規範中,本來似乎有個叫做Sprite的圖層可以用來處理這種狀況,也就是說他的壓縮運算跟背後的主體影片是分開的,如此可以降低畫面複雜度,理論上可以有更高效益的結果,可以應用在字幕的處理。規範是有了,但是似乎還沒有任何一家Codec有把這個實做出來?就算有實作出來,但是一般人要怎麼去把這些固定元件跟影片分離?然後送進Codec來壓縮?而就字幕的處理上,也用不著由Codec來負責(有更有效率的方法),所以這項規格,似乎會因為太難時做而成為雞肋 -.- ,或者期待由程式本身來分析畫面以擷取出固定元件?............
在測試樣本中,XviD在元件邊緣始終都有劣化情形,而在低流量時甚至連RA字樣都一起劣化了。其中x264仍然是保留最多細節的,但是在邊緣部分的劣化還是有些許的突兀。相對之下,QuickTime7雖然在細節上沒有x264來的豐富,但是整體畫面感覺平順很多,元件交界處的處理比起x264來的更討喜。

突顯式大型區塊:
就是指畫面中突然出現的一大塊色塊.......
測試焦點在畫面中間後方出現的一大塊淡青色區塊(看起來有點像是霧)

我真是沒想到,居然大家都在這裡敗了。XviD似乎是全面陣亡,連色塊本身都歪七扭八。而x264為了維持色塊,細節也顧不了那麼多了。QuickTime7的劣化補強方式,在這種情況似乎會有反效果..........。因為樣本跟原始畫面都有很大的差異,所以我再補上原始訊源的樣子。



(待續)

力透紙背!!


我想這真的需要擁有幾十年寫書經歷的人才辦的到....

外加要是一個超級電腦新手.... -.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