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違了...《崖上的波妞》!

在朋友的邀約下,一群人去美麗華看了赫赫有名的《崖上的波妞》。雖然這樣講有點奇怪,但外頭的摩天輪,比電影給我更深刻的印象。

《波妞》的劇情很短,不過我覺得還好,畢竟不是劇情長就一定比較好。整部片來說,只能用「成也人設、敗也人設」來形容,畢竟因為劇情不長,所以有很多餘力來做人設的鋪陳。宗介和他媽媽的人設,是相當鮮明、細膩、而又值得回味的。其中像是宗介這個「懂事」的小孩,在片中哭過幾次呢?哭法又有什麼不同呢?而宗介的媽媽,看似相當豪邁,但仔細看會發現,他只有在跟宗介有關的事情上,才會那樣的豪邁呢!想必是因為要肩負些許爸爸的角色吧。那位海底的魔法師,也在他的自言自語、和一開始的肢體動作,也大致就能摸出他的性格,算是相當直接的人設。

然而,波妞呢?很妙的是,我發現他是「沒有人設」的角色!波妞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出現,外界給他什麼、他就回應什麼。在與角色的互動之間,隱約感覺的出宮崎駿想要表達的「沒有主觀成見」的意涵,他想要表達一種最原本的「純真」與「天真」,而這由波妞這角色而具體化。只是,這算是很冒險的作法,畢竟「天真」與「幼稚」原本就只有一線之隔,需要很細膩的呈現;在這點,也看得出來宮崎駿下了很多心思,只是看著波妞的那些肢體語言,感覺也未免太超過了!我從電影接收到的訊息,是「幼稚」的成份居多,表現的手法,遠遠的不如《龍貓》裡的小梅。

另外一提,在《波妞》裡,能感受到人們生存的活力,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地方!尤其是在宗介開船出去找媽媽的時候,與其他船隻的互動,讓我看的相當過癮(笑)。

不過講歸講,片中的小孩哭了不少次,但波妞自己反而沒有哭過。對宮崎駿來說,小孩子的「哭」與「生氣」,代表了什麼不同的意義呢?這邊也是蠻值得玩味的就是了...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